“2023重大能源與氣候議題上海對話”于11月9日成功舉辦(下)
由博眾智合(Agora)能源轉型論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和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重大能源與氣候議題上海對話”11月9日于上海成功召開。本屆“上海對話”下半場聚焦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與類似措施對中歐乃至全球貿易的影響、相關前景與機遇、以及中國工業行業企業如何應對等議題。下半場對話由博眾智合能源轉型論壇中國電力項目主任尹明博士主持。
下午會議一開始,博眾智合能源轉型論壇中國區總裁涂建軍教授做開場致辭并回顧了北京時間上午半場會議的要點。他指出,在多重危機疊加的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只有摒棄糾紛和成見,通過找到有關各方都可接受的方式和路徑,推動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人類社會才有可能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
在主旨演講環節,德國知名智庫Agora工業轉型論壇低碳轉型氣候中性工業項目經理埃莉諾·巴蒂利特女士發表了題為“《歐洲綠色協議》、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主旨演講。她指出, CBAM不僅僅是一個挑戰,該機制不但可以為中國出口商帶來新的機遇,而且能夠激勵全球層面的國際合作以應對“碳泄漏”。歐盟的貿易伙伴可借此“危機”加快制定或升級本國工業和能源排放相關的碳定價機制,而企業則可側重建立或改進監督報告核查系統以及加大對以氣候中性為導向的突破技術的投資。
發展經濟學家、在貿易和可持續發展領域深耕25年的微寰可持續研究院院長亞倫·科斯貝先生從“國際視角解讀碳邊境調節機制的發展”角度分享了他的洞見。他表示,當前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的一系列綠色貿易措施體現出全球對CBAM不斷上升的興趣;然而不同機制之間并沒有形成密切的互動機制。要真正助力全球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及深度脫碳,需要從產業標準開始合作、增進最佳脫碳實踐領域的國際合作并強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工業脫碳合作。
長期跟蹤貿易規則變化的海華永泰(北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必軒就“CBAM:中國產業的認知誤區和應對困惑”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中國產業產生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對于CBAM所依托的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還不熟悉。中國企業在排放數據報送時面臨對上游企業生產排放數據的依賴、歐委會排放默認值缺失、以及綠電規則的國際接軌等挑戰。他表示,熟悉EU ETS和了解CBAM底層邏輯將有助于中國產業界更好應對相關要求。
為支持中國工業行業加深對CBAM的理解并就如何應對展開深入探討,本場對話特別設置了主題為“中國工業行業如何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及類似措施”的閉門圓桌討論環節。該環節由博眾智合能源轉型論壇中國工業脫碳高級顧問王立女士主持,來自國內鋼鐵、有色、石化和煤化工行業的資深從業人員與歐方專家齊聚一堂,就所屬行業在當前及中長期如何應對CBAM相關影響和挑戰展開對話。與會專家指出,CBAM及類似措施的推行在為國內制造業出口帶來全新挑戰的同時,也能促使相關行業與企業大力關注全產業鏈低碳發展、重視顛覆性綠色技術的投資與開發、積極耦合綠色能源與原材料,促使政府加速完善碳定價體系與相關政策法規,推動全社會低碳轉型步伐顯著加快。專家們表示希望看到更多關于歐洲政策惠及工業低碳轉型的研究與分析,如將碳定價機制收入用于創新基金,投資低碳技術以加快清潔技術轉型等。
在會議總結環節,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一級調研員徐利女士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公共政策與創新研究所所長于宏源教授先后進行了總結發言。徐利女士贊揚了本場對話開誠布公并卓有成效的討論,并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要提升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合作的效率;第二,中國有望為全球提供更多的氣候變化公共產品;第三,在關注碳排放強度與總量的同時,還應重視碳定價機制與碳金融。于宏源教授從短期及中長期的視角對CBAM和碳定價政策進行了展望。他指出,中歐各國學者及研究人員深入交流互鑒,在包括碳治理、碳定價與數據治理等能源氣候領域上攜手同行,恰合“上海對話”作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邊會所提倡的國際交流合作精神,并且是包括主辦機構在內的有關各方努力將“上海對話”持續高標準舉辦下去的強大動力。